close
城市如何被看待?城市的街景如何被觀察?
 
以台北為例,台北需要有自己的發展策略,不論誰執政,都應該守住自己的發展方向。公共行政的重要性,就是不管政黨,地方跟政府的合作協議是不能被動的。
 
行動之前就應該要想好下一步,最好要想好三步,做一步想一步,很危險。
 
城市精華區成就了車水馬龍,但你永遠不想停留。
 
台北車站的流量是全球的第24名出入流量的城市,而第1名到第23名都在日本。
 
台灣很多地方都是混雜著清領、日治、中華民國美學,所以需要新創的規劃,他們會這麼糟也不是沒有原因,因為都是一代一代的留下來的,過去的人沒有城市規劃的概念。
 
關於北門,它是台北的國門,應該是一個新舊地標,當初提出四個設計原則:不要從上面走、台北軸線翻轉、週邊要有停留空間、可以看到101,而其它都是讓設計師自由發展。老人、年輕人、小孩共同依附在那個可以依附的場域裡面。
 
眾聲喧嘩的臺灣,最不缺的就是批評。
 
「車站」與「城市意象」的關係,有許多可以發展的內容。
 
台北的西區與東區,就是台北的眼睛。
 
國家布局,地方政府做的是公共行政的接力賽,如果地方政府有很強的意識形態,基本上事情做不好。
 
地方不必等待,地方可以隨地掘起。
不要讓地方成為一次性消費,不要為了創新而破壞了生態。
 
地方的服務性系統:小地方做的不是產業,是地方的實力增加。
 
介紹到的計劃:
臺北行旅廣場、建成園環地景廣場、三井記憶倉庫保存再利用、西區門戶計劃(弦日前面的北門更好看)、國家門戶、台北雙子星
 

當初在活動系統上看到這個講座標題是寫「社會創新實作」,本來是衝著地景來的,後來才知道是一個被抓去當台北市副市長的教授,介紹他在柯p手下這些年主導的公共建設、空間規劃,意外得到好多啟發

怎麼說呢?看到一種學界被重用的感覺,很多人都覺得學術界跟實務脫節,但是這不就是一個滿完美的例子嗎?也看到了一些學術研究的可能性,這些事情都不是沒有用的,也期許自己未來有機會可以讓自己的專業真的實用,而不是躺在圖書館裡~

arrow
arrow

    Ni砸惑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