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Knowledge in the computerized society 閱讀心得與評述

        上完上週的課之後,我對於學習熱情、知識的好奇心有了很多不同的看法。Lyotard提及許多「認知(認識知識)」問題。知識從本來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好奇,變成抽離可以放在一旁的知識,這樣聽起來好像沒什麼,但我覺得這就好像大家在聽演講時,聽了講者們演講中提供的很多知識,卻都不發言一樣,因為對講者說的東西,沒有半點好奇,因此就沒有想要吸收更多知識的動力,也許以後要Google某些東西時,可以想想有沒有什麼其他方法可以滿足我的好奇,身體力行後,才能夠真的變成我身上的知識。

在解說完合法性之後,科學知識雖然不認同敘事手法,但人們會用大敘事手法來解釋科學知識,因為透過人的辨論、討論,知識才有辦法證實合法性的存在。辨論的唯一目的是達成共識,與其說某種科學實驗公式是對的,不如解釋為什麼是對的(如同老師要我們寫心得是要我們的想法,而不是摘要)。科學有自己的溝通方式,科學知識最特就是要舉證,因為是科學裡的人為了讓科學領域外的人認同,所以需要舉證Plato因為時代背景的關係,需要借用「敘事、敘述」來證明科學知識的合法性,但是這也會造成人們用自己的方法來敘述知識的表層,卻不在乎背後的本質,也就是只關心敘事,而不在乎知識,可是你不將知識說出來,你又沒辦法證明知識。

選舉將近,Plato的洞窟理論讓我有些感慨,無論是與臺灣正名或是性別平權的公投案,都可以感受到類似的氛圍,社會長期以來的習俗或是不願輕易改變的心態(保守派的父母或是思考神奇的萌萌),就如同洞窟裡的人們一樣,對於從洞外回來的人(我們或是支持平權的人們)感到莫名恐慌,或是覺得我們一派胡言,用許多偏激的語言或是謠言想擊潰支持的人們(洞窟裡的人是直接把從外面回來的人殺掉)。我之前沒有接觸過洞窟理論,但我覺得人們在面對假相或是未知時,難到不會像電影《The Truman Show》裡的Truman一樣,奮不顧身的追求真理嗎?為什麼萌萌們會如此畏懼?真的讓我很想不透,但仍要努力透過敘事的手法,使用萌萌們聽得懂的語言與他們溝通(語言遊戲),家人們的話就先直接用愛綁架,再慢慢勸服。

後現代出現之前,知識都會在某個統一的語言遊戲之下建立知識,就是會有一個框架在,可能是思辨精神、生命或是語言遊戲,然後再去區分各類型知識。但在後現代之後,每項知識都會遵守自己領域的語言遊戲,也就是不再有一個很大的框架。而Lyotard認為有兩種方法可以:一是在既定規則內的新論證,二是建立新的語言(規則)。比如說我認識了一個美國朋友,我想讓他明白我要說什麼,我便要說美語(對方聽得懂的語言),或是我們用電腦語言的01溝通(新語言)

這兩週的讀書會中,我們經常陷入幾個類似的困惑,例如:為什麼Lyotard會這麼說?為什麼這樣就是合法性?為什麼他前面要合法化,現在又要去合法化等。但我們最後統整出來,其實Lyotard是用不同的分類和規則在解釋知識的狀態,這當中的分類可能都沒有什麼對錯,當然他會提出批判或反思,有點像是自問自答不同情境的感覺,但就是闡述每個學者用不一樣的方式在詮釋知識,不過因為我們不熟悉這樣的論述方式,背景知識理論也涉略的不夠完整,所以會覺得看不懂他在說什麼。

直到目前為止,我不確定我所理解的後現代知識分類是否正確,但我認為收穫最大的,是Lyotard敘事的結構。他分別提出不同學者們(PlatoAristotle)的想法,試圖用各派的方法來解釋所有知識的合法性(Legitimation),也用不同的主體跟不同的精神來說明每個支派的差異。就像我們在描述概念時,需要先做到清楚的概念型定義,才能夠有穩建的立場。而Lyotard在解釋了各式各樣的方法、規則之後,他才提出了自己的主張,並且展示了立足於之前學說的新觀點,也最符合當代知識分類的情況(這一點真的很厲害,因為直到現代都還算適用),而Lyotard解釋知識狀態變化的過程,便是老師提過的「把話說清楚」這件事的完美示範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砸惑舖 的頭像
    Ni砸惑舖

    Ni砸惑舖-生存不易|好好聲活

    Ni砸惑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