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1 居家、社群、全球
第三部份-行動與經驗的位置,主要聚焦於媒體地理學,關注媒體作為中介者時會產生的問題。
探究居家、社群或全球體系這三種範圍的政治與文化,研究媒體如何介定、構連空間與場所。
居家、社群、全球的概念可以說是,彼此合作卻又互相矛盾,有太多組合及面向。
為了理解這些問題,
p2 全球聲音景觀工程
我將藉由「全球聲音景觀工程」的案例來討論行動與經驗和位置的關係。
這個計畫是由美國普渡大學教授布萊恩.皮加諾斯基推動的,他希望動員全世界,一起蒐集地球上各個角落的聲音,建構出「世界音景地圖」,同時監測環境的脈動。
透過Recode The earth這個app,使用者可以錄下聽到的聲音,並記錄所在位置及日期,上傳到研究網站的聲音資料庫。
p3居家位置
就空間組合影響媒體經驗來說,客觀的居家空間就像教授住宅或是住宅的地址,這些居所或許是暫時性的。
但就媒體經驗影響自身的認知來說,主觀的空間則可能是一個渴望已久的夢想,房子除了是「家」的形象之外,也是夢想的具體展現。
布萊恩教授藉由對聲音的敏銳度,從自身、居家開始蒐集各式音景,並推動全球聲音景觀工程,吸引身處同世代的人,共享不同居住環境的聆聽經驗,建立起與他人間的聯繫。
以他的行動來說,這就是從居家邁入到社群的階段。
p4社群位置
參與者使用app錄製的聲音會被標記在網站地圖上,就像左邊這張圖,同時他也可以在地圖上找到任何感興趣的聲音鈴聽。
這種「群眾外包」的協作方式,就是透過社群模式,加快蒐集效率、擴大採樣的範圍。
音景地圖還創建不同「心情」搜尋功能,例如右圖上選的是「開心」跟「放鬆」關鍵字,大家可以依照自己喜好聆聽特定聲音。
社群中的共享夢想、共有事物,是支撐社群存在的基礎,就像這個網站的信念是為了維護地球的聲音生態平衡。
對於一樣對聲音、聲景、地景或大自然著迷的人來說,他們能在這個網站的社會關係中找到自己的認同,社群不只是社會結構,也是一種信念、想像的集合。
P5全球位置
到目前為止,資料庫可供聆聽的聲音多達50萬種。這個計畫的目標是讓世界各地的人,記錄週遭的聲音,了解自身和這些聲音的關連性、加深對環境的感知。
研究團隊也表示,聲音紀錄在識別氣候和環境變化的功用是很大的。
例如,可以紀錄森林大火後的生態系復甦的情況,或是藉由分析錄音來了解各地生態系的變化及族群的變遷。
當社群的力量可以發展至全球,便是全球化的開始。
透過這個計劃的全球力量,得到世界各地的聲音數據,人們可以觀察自然聲音的質量,一但哪處下降,就顯示棲息地的退化、動物族群的滅絕。
全球化能夠作為一個中介的力量,讓我們可以探究全球與人的經驗間的關係。
P6 行動與經驗的位置關係
就全球聲音景觀工程的行動來看,居家、社群、全球三個不同的領域層次,是推動行動的過程。
透過不同方法、不同的位置互動,成為了社會經驗的產物,並以應用程式、網站、資料庫連結的媒介方式展現,讓人們得以探究全球音景。
什麼是音景?
加拿大作曲家Raymond Murray Schafer(默里謝弗)於1970年代提出「Soundscape」的合成字,意指聲音加上景觀(風景),簡稱「音景」。近年來,建築學、景觀設計、城市規劃…等領域,都能見到聲音研究的相關探討,可謂是音景研究的開端;然而傳播研究領域在著重視覺文化與視覺設計的趨勢下,影像研究壓倒性的蓋過聲音研究,聲音研究之內容和豐富性遠遠少於影像研究,也長期處於影像附屬的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