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濱野智史(2008)。架構的生態系:資訊環境被如何設計至今?》。蘇文淑(譯)(2011),大藝出版。

網路滲透已有二十年以上了,我們將各種「理想」與「夢想」托付給網路新媒體,無論是經濟論到媒體論,或從工作方法到人生觀,網路已成為人們寄附各種大小希望之「依托」。
究竟資訊技術帶給社會什麼樣的變化?我們已經沒辦法單純去評論網路的好壞,我們有必要適當的掌握住實際情況及架構。
本書的主角著眼於「架構」與「日本」上,透過這本書讓讀者了解,二○○○年出現的這些服務,為何能吸引大量使用者,又為何受大眾接納的背景,從中獲得「如何設計出更好資訊環境」的相關見解及方向。
 
ch.1
什麼是架構的生態系?
本書主要分析二○○○年代的網路社群及網路服務,以及不以「網站」形式出現,但屬於「網路應用軟體P2P的檔案分享軟體」及「虛擬空間遊戲」等。
 
這張圖為本書多元生態系演變之邏輯說明。(搭配章節一層一層看)

本書不將網路當成「媒體」,而是當成「架構」。將網路上的服務與工具,當成是某種形式的「建築」,或是眼於其「結構」。

要讓「規範」或「法律」的控制手法有效,事前必須讓受控制方,經過「內化」價值觀或規則的過程。

但如果是「架構」,不管受控方擁有怎樣的價值觀或想法,就技術上、物理上都已經被封閉了行為的可能性。

突然出現從不存在的規則,當然會感到不快,但只要出現一段時間,它就會從「物理上」的制約,轉變成「自然的」制約。

 
ch.2 Google如何在全球資訊網上架構起生態系?
本章節說明了全球資訊網、Web2.0、超連結、伺服器、索引、網址等通訊層的連結方法(www、http),及在Google這項搜尋引擎工具的影響(SBS)。

google就像是溫床一樣,從中衍生一個個(安定的)新社群網站,形成某種生態系。

進化並非「變化成更好的事物」,而是「分化成更複雜的事物」。

Google雖是全自動的姿態,沒有直接經過人類之手,卻也間接得到人類的協助。

Google讓人間接且無意識付出「貢獻」,精準掌握「架構」特性。

以架構進化的觀點來看,部落格會自動讓機制成為「便於Google搜尋的網站」。

降低使用門檻,就能讓新的使用者進到這個世界來。

每當新的媒體出現時,上一代總會拋來嘲諷式的「否定」言論。

部落格成長至社群網站的原動力,其實在於它的架構特性 (部落格的固定網址跟google的網頁排名相容性)

「全球資訊網 -> Google -> 部落格」呈現生態系的三種現象:

人與資訊的流通

  1. 被稱為web2.0產物的各種網路服務間的關係
  2. 金錢的流通
 
ch.3網路如何在沒有google的情況下進化 
上一章討論Google生態,而這章討論的是基於http發展出來的電子佈告欄系統BBS(網路論壇的前身)2CH。
2CH(在日本相當於台灣PTT地位的討論區)在2017年已更名為5CH->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5ch
 
什麼是2CH的特徵
  1. 帖子流(流動率高)
  2. 拷貝貼(轉載行為)

社團的堅固,對外來者而言是門檻。

匿名制度是為了屏除網路上的「階級制」

類於「想像的共同體」國家主義運作方式之-丸文字「可愛共同體」與「嘲諷共同體」的人際關係機能。

與其說「日本是集團主義,而美國是個人主義」,不如以「安心社會/互信社會」來區分。

ch.4為什麼日本跟美國的sns不同?
SNS全稱:Social Network Services
本章討論日本mixi與美國Facebook、My Space的差異。

封閉式的mixi是想創造出安全且讓人放心的社群。可參考FB近期新聞 ->https://reurl.cc/A47dY ,總覺得有點轉向mixi的做法。

日本的社群網站不管是部落格、sns,基本就表面上的層次而言,雖與美國用的是同樣架構,但隨著使用者的欲望和交流方式不同,展開了不同的開創過程。

ch5.網路的「外部」設計是怎麼進化的?
本章針對點對點檔案共享軟體「P2P」進行討論。包括:Guntella、Freenet、BitTorren、Napster、WinMX、Winny等。

P2P,peer-to-peer「點對點連線軟體」,意即「使用端」對「使用端」(Client to Client ) 通訊技術,能讓所有的設備不用經過中央伺服器,便能直接聯通散佈資料。

winny在架構中,讓使用者誤以為自己是站在搭便車的立場,但結果卻經由cache機能在不知不覺間合作。

以winny結構,佐證以「架構」實現社會秩序,便是極為成功的「架構」特徵。

ch6.架構如何操作時間
本章以Twitter、Niconico、第二人生來討論使用者共享的「時間」。

同期媒體與非同期媒體的時間差與區分方法,作者分析為Twitter「選擇性同期」、Niconico「類同期」、第二人生「純粹同期」。

資訊環境(架構)的出現,而形成了這種「複製技術」的必然進化。

日本網路上特殊的日本型社群網站,被稱為「加拉巴哥式」,在於其「連結的社會性」。

Niconico的交流把留言的「後設層次」做為「對象層次」,讓影片脫軌到能當成享樂話題的對象物。

ch7.數位內容的生態系與「通訊記錄的真實性」
本章討論非社群網站架構之「數位內容」:初音未來、手機小說(通訊記錄)
戀空怎麼找都是劇情相關心得,跟書裡講得一樣都是什麼感動、爆哭之類的,劇情可直接參考p223。

日本文化特殊性:「宅文化」特有的欲望及接受型態。

數位內容的生態系:後設角度vs無反省/後設。

如果想快速改善原始碼及有效除錯,那麼最簡單有效的方式,就是讓使用者來當共同開發者。

Niconico的共享「共感情境」的介面方式,能將數位內容評價準則從主觀提升到客觀。

「有限客觀性」:對社群內而言,是普遍又客觀的基準,但從社群外來看卻完全無法理解。

資訊社會就是將這種「有限客觀性」的有限範圍,以架構(資訊環境)來區分的社會。

現今所有的作品與產物,其被消費的重點已不在於包裝在書等「容器」的「內容」本身,而在於能否有效喚起人際「交流」的作用。

架構的進化,與其說是因為新技術而受到推進,其實都是因為在架構中「埋入」了即有的應用,而孕育出進化。

數位內容的生態系將益趨擴大,為了理解其豐富與多樣性,深入其他文化圈與數位內容時,通常會以存在的文化來解讀使用記錄,但是作者提出逆向從積存的「使用記錄」中,把讓人覺得「真實」的「文化」讀取載入。

ch8.該如何掌握自日本繁生的架構?
本章接續前面的介紹,以「生態系」比擬進化過程,導出日本網路未來可能的方向(僅是可能,實際上無法預測)。

進化過程是立足於上一個世代社群網站的基礎,反覆在同一個世代的社群網站間成長與衰退。

把網路當成生態系來看,一方面意謂人們以樂觀態度來看待網路的成長與進化,另一方面卻也代表網路雖由人所創造,卻已是不受人控制的外在規範力。

只能去理解這個生態系的「規則」,找出適合它的對應「方法」跟「應用方式」。

本書所闡明的,是架構在規範、法律、市場及文化等其他要素的交互作用下,所產生的進化過程。

本書想做的提案是試著把「生態系」這種認知模式的適用對象,從「網路」擴大到「社會」。因為「社會」原本就應該比網路複雜,也是由更多玩家組成的生態系。

我們可以拿「架構」這種新道具,開創出前往進化的通道 。

作者認為網路存在著「社會性質」的核心,能夠去遭遇社會空間最初形成模樣的地方。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Ni砸惑舖 的頭像
    Ni砸惑舖

    Ni砸惑舖-生存不易|好好聲活

    Ni砸惑舖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